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简称兰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大学行列,入选国家“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成员,设有研究生院,是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1952年,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2001年,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
截至2015年3月,学校校园面积3807亩,建有6个校区,有2所附属医院、1所口腔医院;下设32个教学系部,开办91个本科专业;有本科生20081人,研究生10821人;有在职教职工4296人,专任教师2057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474人、副教授等副高职931人。
基本信息
用户口碑
兰州大学
目录 |
---|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折叠清末时期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甘肃法政馆呈清甘肃省当局将法政馆改为甘肃法政学堂,奏咨立案,呈请颁发关防,制定学堂章程,呈报清政府学部(相当于现教育部)备案。署臬司使彭英甲、提学司使陈曾佑办理移交手续,移交物品主要有法政馆关防,执役名册、图书、器具等。
1908年11月8日(1909年(宣统元年),奉部令改法政馆为法政学堂,划归甘肃提学使司主管。法政学堂由提学使王新桢迁设于兰州城内西大街(即前佛照楼旅馆,今兰州市工商联合会后面),委派堂长,添派职教员,招集讲习科一班,学员额定为一百名。
1909年2月5日,清政府学部同意将甘肃法政馆改为"甘肃官立法政学堂",由提学使司主管,颁发"甘肃法政学堂关防",性质为高等学堂。学堂地址移至城内西大街,编制定为监督、正副提调、庶务长、文书案卷兼关防管理各1人,学监4人,会计1人。
1909年7月,法政学堂完成再次迁址,迁于城内西大街,为兰州大学历史上的第四个校址。
1909年9月17日,1909年8月出版的《甘肃教育官报》载道"甘肃官立法政学堂成立",并公布升允扎《准学部咨凡法政实业学堂皆归提学使司管理文》。
1909年10月,原法政馆的官班学员14人毕业。
1910年8月,招收法政别科一班。
折叠民国时期
陕西革命军发动起义,甘肃保皇势力出兵围剿,消耗了甘肃库存,提学使司王新桢札至法政等学堂,通报甘肃提学使司教育总会及议长议绅商议,决定本年度甘肃省只办存古学堂一所学堂,暂时停办优级师范学堂、文高等学堂、法政等学堂与农矿学堂四所学堂。[1]
1912年2月24日(民国元年二月二十四日),1912年2月26日,邓宗、王之佐、幕寿祺、水梓等28人集会于甘肃法政学堂,提出三条决议:一、选代表4人会见长庚,要求宣布共和;二、停止攻陕;三、采用民国年号,西历纪年;长庚见大势已去,甘肃终于3月19日宣布共和。
1913年3月,蔡大愚任法政学堂校长兼教务主任。
1913年4月,甘肃省选出第一届国会议员,参议员11人。众议员14人,法专教师王鑫润为参议员。
1913年6月,法政学堂结束后,蔡大愚筹划改组法政学堂为"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舍定于兰州西关萃英门旧举院内,利用科举时代之至公堂、观戏堂为教室。
1913年7月,讲习科与法政别科同时毕业,至此法政学堂结束,法政专门学校启用"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关防"。
1913年10月17日,经教育司批准,法政专门学校将校址迁入省城西关原清朝贡院内原农业,矿物学堂的校舍,并接收了全部校产。后来又批准巡警学堂校舍归属法专,为兰州大学校址的第五次变迁。
1913年12月,教育部任蔡大愚为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
1915年9月,经教育科调查,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办理情形与部令符合,准于正式承认甘肃法专办学合格。
1917的1月13日,司法部司法总长张耀曾发布司法部第一号布告,认可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等全国七所法政学校。
1918年,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成就展览会评定,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名列乙等。
1920年5月7日,为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法政专门学校等学校学生在曹家巷左公祠集会,会后示威游行,沿街宣传,呼吁团结起来,取消二十一条,主要口号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取消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等。
1921年7月,法政专门学校成立校友会,制定校友会会章。
1923年5月9日,法政专门学校与兰州华英中学、省立一中、法专、农校、工校、女师七校、各小学学生四千余人召开大会,二万余市民参加的声势浩大的大会,要求北洋政府废除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收回旅顺、大连、青岛,维护祖国领土主权独立与完整。之后连日举行游行,进行爱国主义宣传、致电各方、强烈要求废除卖国条约,并推选代表见督军、省长,传达群众爱国要求。各校学生发动全省抵制日货,警告商界不得再运销日货,发起成立"甘肃全省学生联合会"组织。
1925年7月15日,奉冯玉祥令,甘肃省政府主席刘郁芬批准将甘肃省立五族学校,更名为甘肃省立中山学院,是1928年成立的兰州中山大学的一个来源。
1928年,甘肃省立中山学院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
1931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全国各地除广东中山大学外,一律取消"中山"二字。兰州中山大学遂更名甘肃大学。
1931年5月,甘肃大学更名为"省立甘肃学院"。
1944年3月,改为国立甘肃学院。
1946年,在原基础上成立"国立兰州大学",由教育部委任辛树帜筹办,并为校长。上任之前,辛校长先赴全国四处网罗人才、图书、设备,奠定了今日兰州大学系科基础。其所募图书,数量超过当时甘肃图书馆,历史学家顾颉刚赞誉:"卓然西北巨藏矣"。[2]
折叠建国初期
1949年,兰州解放。辛树帜校长率兰州大学迎接解放,兰州大学完整地回到了新中国人民手中。其后,奉人民政府教育部令,全国各地学校一律丢掉居首的"国立"、"省立"等字样,国立兰州大学更为兰州大学,沿用至今。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兰州大学俄文、英文、少数民族语言系分出。
1953年,西北艺术学院文学系并入。被确立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1954年,医学系分出,成立兰州医学院。
1959年,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江隆基奉调入主兰州大学,成为校长。
1965年,南开大学核物理系、放化专业并入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
折叠改革开放
折叠编辑本段办学条件
折叠师资力量
两院院士9人,千人计划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8人,青年拔尖人才计划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人才129人,甘肃省教学名师19人,甘肃省领军人才82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8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有在职教职工4285人,有专任教师1986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427人、副教授等副高职883人,博士生导师449人,序号 | 姓名 | 院士类别 | 备注 |
---|---|---|---|
1 | 郑国锠 | 中国科学院 | 专职/已逝 |
2 | 李吉均 | 中国科学院 | 专职 |
3 | 刘有成 | 中国科学院 | 专职 |
4 | 丑纪范 | 中国科学院 | 专职 |
5 | 汤中立 | 中国工程院 | 专职 |
6 | 任继周 | 中国工程院 | 专职 |
7 | 郑晓静 | 中国科学院 | 双聘 |
8 | 涂永强 | 中国科学院 | 双聘 |
9 | 南志标 | 中国工程院 | 专职 |
10 | 周绪红 | 中国工程院 | 双聘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
研究团队名称 |
负责人 |
---|---|
化学合成与化学生物学 |
涂永强 |
青藏高原和中东亚干旱区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研究 |
陈发虎 |
复杂环境与介质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力学 |
周又和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
团队名称 | 负责人 |
---|---|
多场耦合跨尺度复杂系统及其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的研究 |
周又和 |
干旱农业生态系统研究 |
李凤民 |
植物多重抗逆的分子学机理 |
黎家 |
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 |
黄建平 |
多肽药物 |
王锐 |
天然产物合成化学 |
翟宏斌 |
多场控制的磁电功能材料与器件 |
薛德胜 |
草地农业系统耦合与管理 |
侯扶江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
折叠院系专业
截至2014年4月,学校下设32个教学系部,其中2所附属医院、1所口腔医院,开办91个本科专业。
院系名称 | ||
---|---|---|
萃英学院 |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 文学院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历史文化学院 | 哲学社会学院 |
经济学院 | 管理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法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艺术学院 |
教育学院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化学化工学院 |
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 生命科学学院 | 大气科学学院 |
资源环境学院 |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
药学院 | 基础医学院 | 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 |
公共卫生学院 | 第一临床医学院 | 第二临床医学院 |
体育教研部 |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
折叠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6个、局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
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6个):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历史学
局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1个):大气科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历史学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4个):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环境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吸收国外优秀教学资源培养草业科学人才模式研究、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中国教育在线官网)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
团队名称 | 负责人 |
---|---|
地球系统科学教学团队 |
王乃昂 |
理论与应用力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
周又和 |
草业科学专业教学团队 |
南志标 |
基础理论与实验能力双高型化学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
王春明 |
大气科学专业教学团队 |
王式功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
截至2014年4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序号 | 项目名称 | 完成人 | 级别 | 年份 |
---|---|---|---|---|
1 |
高水平力学教师团队建设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互动模式及实践 | 周又和,王省哲,武建军,郑晓静 | 二等奖 | 2009年 |
2 | 草业科学学科设计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 任继周,南志标,傅华,侯扶江,龙瑞军,沈禹颖,王锁民,李春杰,梁天刚 | 特等奖 | 2009年 |
3 | 立足西部,改革创新,建设一流国家理科地理学基地 | 李吉均院士、王乃昂教授、伍光和教授、周尚哲教授、张建明副教授 | 一等奖 | 2005年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
折叠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有8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2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4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科类别 | 学科名称 | |||
---|---|---|---|---|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 | 固体力学 | 生态学 | 植物学 | 自然地理学 |
有机化学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民族学 | 区域经济学 |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 历史文献学 | ||
省级重点学科 | 应用经济学 | 社会学 |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中国语言文学 | 新闻传播学 | 中国史 | 数学 | |
物理学 | 化学 | 地理学 | 大气科学 | |
地质学 | 生物学 | 生态学 | 力学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
核科学与技术 | 草学 | 基础医学 | 临床医学 |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中西医结合 | 药学 | 工商管理 | |
公共管理 | 国际政治 | 高等教育学 | 环境科学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中国高校之窗官网)
流动站名称 | ||||
---|---|---|---|---|
应用经济学 |
民族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史 |
数学 |
物理学 |
化学 |
地理学 |
大气科学 |
地质学 |
生物学 |
生态学 |
力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草学 |
临床医学 |
公共管理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中国博士后官网)
学科类型 | 学科名称 |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民族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生态学、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畜牧学、草学、临床医学、公共管理、地质学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公共管理、工商管理、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畜牧学、生物医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地质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社会学、法学、应用经济学、哲学、理论经济学、教育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作物学、植物保护、林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民族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生态学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2年10月兰州大学研究生院网)
折叠合作交流
截至2014年4月,学校先后与世界39个国家和地区的19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合作伙伴遍布亚、美、欧、非、大洋洲。2009-2013年,学校接待来校访学交流外宾及港澳台地区客人7300余人次,教工因公出国及赴港澳台参加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等各类活动计3300余人次,派出近2500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出国(境)交流、学习或攻读学位;招收培养1700余名留学生。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
折叠编辑本段学术研究
折叠科研机构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甘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
折叠科研成果
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居全国高校前24位,科技论文被SCI期刊引用数居全国高校前16位。
根据201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500余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1000余部;2012年,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较高的大学之一。学校被该校2013年获得的成果有《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研究:以甘肃省为例》、《西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分析与实证研究》。
以上为部分科研数据,该校各科研平台详细科研成果请参考资料
获奖项目 | 完成人 | 单位 | 获奖类别 | 级别 |
---|---|---|---|---|
电磁材料结构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行为的理论研究 | 郑晓静、周又和 |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 |
中国北方草地退化与恢复机制及其健康评价 | 南志标、任继周、傅华、周志宇、侯扶江、张自和、王彦荣、张卫国 | 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 |
新型装配整体式楼盖体系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周绪红 |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 |
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 | 李吉均 | 资源环境学院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
折叠学术资源
《兰州大学学报》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被美国CA、MR,英国ZR,俄罗斯AJ和德国Zbl Math以及国内《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各学科文摘等数据库收录。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是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北京大学"中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HSCCD)和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被国外美国《化学文摘》(CA)等数据库和国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等多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系统作为来源期刊。
《草业学报》
由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主管,中国草学会和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共同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英国CABI文摘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
《草业科学》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草学会和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共同主办,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文核心期刊"(北大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学期刊文献数据库、英国CABI、《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服务(CEPS)数据库的固定源期刊。
根据2015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纸质文献315万册(件),年订购中外文印本报刊近4000种,中外文电子数据库115个。特色资源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丛书集成、中华文史论丛、中国边疆丛书和方志丛书;善本有《皇明经世文编》等400余种。
折叠编辑本段学校领导
折叠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
校长 | 王乘 |
党委副书记 | 李正元、钟福国、郭琦、曹爱辉 |
副校长 | 安黎哲、陈发虎、徐生诚、潘保田、高新才、李玉民、曹红 |
纪委书记 | 李正元 |
党委常委 | 王寒松、王乘、李正元、钟福国、景涛、何晓东、安黎哲、陈发虎、徐生诚、潘保田、高新才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
折叠历任领导
学校名称 | 姓名 | 任职时间 |
---|---|---|
兰州大学 | 刘海声 | 1957---1960 |
江隆基 | 1960---1966 | |
刘 冰 | 1979---1984 | |
聂大江 | 1984---1985 | |
刘众语 | 1985---1992 | |
王松山 | 1992---1993 | |
苏致兴 | 1993---2001 | |
陈德文 | 2001---2008 | |
王寒松 | 2008---至今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
折叠编辑本段知名校友
姓名 | 个人简介 |
---|---|
清华大学教师著名知识分子,历史系毕业 |
|
何明峰 |
著名农村问题专家,著名知识分子,经济系毕业 |
李晓西 |
著名经济学家,经济系毕业 |
著名知识分子,推动收容制度终结者之一,法律系毕业 |
|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 |
|
水天同 | 著名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 |
高尔泰 | 著名美学家、画家、作家,旅美学者 |
著名语言学家 |
|
李阳 | 疯狂英语创始人 |
姓名 | 个人简介 |
---|---|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
|
王志纲 | 中国著名策划人。经济系毕业 |
新周刊主编。中文系毕业 |
|
《读者》杂志社前主编。地质地理系毕业 |
|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化学系毕业 |
|
中央电视台广告经济中心主任兼经济频道总监。管理系毕业 |
|
央视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三个制片人之一。管理系毕业 |
|
参加"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的兰大学子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
折叠编辑本段文化传统
折叠校标
标识形状
1、由同心两个圆构成。
2、内圆中上方为兰州大学图书馆图样,下方为"1909"字样。
3、外圆中上方为汉字"兰州大学"字样,下方为英文 "兰州大学"字样。
标志释义
1、标志主体为兰州大学图书馆正面视图,恰似一个展翅欲飞的鲲鹏,寓意兰州大学面向21世纪的腾飞。
2、图书馆主体部分宽厚庄重,表示兰州大学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宽厚的基础;塔楼挺拔峻峭,象征兰州大学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和向上、奋进的力量;三个台阶表示兰州大学完整的办学体系(学士、硕士、博士)或高等学校的三项功能(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1909"为兰州大学建校的年份。
3、外圆中上方为汉字"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中国的大学;下方为英文"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一所向国际开放的大学。
将图书馆作为标志的主体有以下考虑
1、图书馆事业是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的窗口;图书馆是汲取知识的源泉,知识创新的殿堂。
2、兰州大学图书馆是兰州地区原有的四个标志性建筑之一(其余三个为兰州白塔、黄河铁桥、兰州饭店)。
3、兰州大学图书馆造型庄重、典雅、优美,其塔楼的挺拔之姿给人一种向上、奋进的力量。
4、兰州大学图书馆的形状已被历代兰大人所认同,且作为兰州大学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宣传品。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
折叠校训
校训:自强不息 独树一帜[6]
兰州大学校训昭示了学校与时代同发展,与民族共命运,所走过的一百年风雨。一代代先贤和兰大人栉风沐雨,筚路蓝缕,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坚守在祖国的西部,走出了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建高水平大学的特色之路,形成了兰州大学特有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而校训则是这种文化和精神的集中体现。
"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指引莘莘学子要传承学校优良传统,光大兰州大学精神,自强自立,顽强拼搏,敢为人先。[7]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中国高校之窗官网)
折叠校歌
校歌确定时间:1938年(兰州大学当时为甘肃学院)
校歌释义:
校歌创作于1938年,已经传唱了70多年,展现了兰大学子以天下为己任、勇担国运的英雄气魄和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时值抗战初期,战火逐渐烧到中国西北边陲,军民奋起抵抗揭开兰州保卫战的第一页。兰州大学校歌通过广大师生的传唱,很快响彻西北,在阴霾的天空和血腥的环境中树起兰州大学的猎猎战旗,凝聚师生,鼓舞抗战斗志,弘扬学术传统,坚持办学不辍,为我国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自强不息"的兰大精神化作了抗战时期西北青年学子的向往、追求和憧憬,也成为一代又一代兰大学子心中最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
兰州大学校歌
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
割断我们长衫抛却我们浪漫。
大时代的使命奔临在眼前。
大踏步冲出潼关,看一片漫天的烽烟。
仅凭舌尖怎能扫荡那凶焰,
挥起铁拳才能还我河山。
甘肃的青年莫要再迟延,
捣碎我们花冠停止我们歌筵。
大时代的担子紧压在两肩。
乘长风冲上青天,望一眼卷世的狂澜。
仅凭笔尖弱小怎能保全,
拼着血汗大同实现何难。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
-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