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简称“武大”,位于湖北武汉,是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同时是“111计划”、“珠峰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重点建设的综合研究型大学,是与法国高校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之一,是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列出的“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武汉大学办学源头可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1913年改名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更名为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中国较为著名的风景游览地,学校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
截至2015年9月,武汉大学占地面积5187亩,建筑面积262万平方米;共有各类在校生总计56829人(其中本科生31886人、硕士研究生16625人、博士研究生6741人、留学生1577人),教职工7760人(其中专任教师3737人);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43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58个,博士后流动站42个;下设35个院系,并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开设有124个本科专业。
专家教你填志愿
更多向该校师兄学姐提问
当前在线1377名学长正在解答高考问题,点我快速进入目录 |
---|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折叠清末民国
张之洞向清朝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他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这座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位于湖北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
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开办之初,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由此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
(武汉大学建校史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武大的建校史应从1913年武昌高师创办算起。)
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后者增加自然、工程教育。方言一门逐步扩大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东文(日语)5种语言。
1902年10月,自强学堂迁往武昌东厂口,改名方言学堂。课程设有地理、历史、算术、公法、交涉等。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方言学堂因教育经费紧张被迫暂停办学。此后湖北时局动荡,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朝迅速灭亡,方言学堂无法立即复校,武汉大学办学中断。[1][2]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后,规划在全国设立六所高等师范学校,决定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改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22年,改四部为8系,即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学系、生物系、地质系。
1923年9月,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4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国立武昌大学与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医科大学、湖北省立法科大学、湖北省立文科大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等合并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又称国立第二中山大学),设有大学部和文、理、法、经、医、预6科、17个系、2个部。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原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改建国立武汉大学,下设文、法、理、工4个学院。
1929年2月,法学家王世杰成为国立武汉大学首位正式校长。他认为国立武汉大学不能满足于拥有的4大学院,提出要把学校办成拥有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的万人大学。
1930年3月,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一期工程正式开工。1932年3月,学校由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2年,由武昌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4年,武汉大学首开中国女大学生游泳课先河,结束了封建社会禁止女大学生游泳的历史,轰动全国。同年,武汉大学体育由于成绩显著曾受到民国教育部表扬并通令全国大专院校,授予时任体育、卫生主任为教会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体育教学方案执行人。
1935年,学校开办研究生教育。
1936年,学校成立农学院,从而发展成为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15个系2个研究所的综合大学。
1937年,国立武汉大学与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国立浙江大学统一进行招生考试,从而跻身“民国五大名校”。同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发动七七事变,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此后上海、南京相继被日军占领,武汉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国共两党大量政治军事人士云集珞珈山校园指挥对日抗战。
1938年,因武汉会战爆发,国立武汉大学被迫西迁四川乐山继续办学,农学院并入国立中央大学。
武汉沦陷后,日军将武大校园辟为其中原司令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1日,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复校委员会。
1946年,武汉大学恢复农学院,设立医学院,并迁回武昌珞珈山,设有文、法、理、工、农、医6个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
1947年,学校设立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形成了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
折叠建国之后
1949年武汉解放时,国立武汉大学被中国共产党接管并更名为武汉大学,继续办学。
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中南同济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1950年,湖南大学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土木系水利组合并,成立水利系;武汉大学医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上海1952年,南昌大学、河南大学等校的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武汉大学水利系合并成水利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矿冶系调入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
1953年,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电信部分,土木系建筑设计部分并入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土木系并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今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机械系从武汉大学分出,参与组建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外文系英文组并入中山大学。
1954年,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后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1956年,恢复哲学系。
1958年,恢复外文系。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武汉大学大批学者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当时的校长、知名教育家李达更是被迫害致死(导致武汉大学在此后14年间没有校长),武大办学实力再次受到沉重打击。同年,在鄂西北襄阳隆中建立襄阳分校。
1970年,在湖北荆州地区建立沙洋分校。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武汉大学开始走出低谷。
1978年,从理科中分出三个新系,即计算机科学系、空间物理学系、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系。
1980年5月,武汉大学与法国政府代表团在武汉签署《会谈纪要》,武汉大学成为当时与法国同行合作的唯一指定院校,由此拉开了武汉大学与法国相关部门、机构和组织在各领域多方位合作交流的序幕。
1981年7月,刘道玉担任武大校长,在校内推行一系列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大力开展与世界著名大学合作交流,使武大迎来了文革后的第一个快速发展期。然而,由于其改革被认为过于激进(其部分改革措施和成效有不少争议),1988年4月,刘道玉被免职,此后武大再次进入长达数年的缓速发展期。
1983年,成立新闻系。[3]
1984年,成为中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学院。
1986年,经济与管理学院分为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并成立法学院。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建筑学系。
1990年,成立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1992年,成立政治与行政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1993年,举行百年校庆盛典,同年10月举办了93’国际科学哲学与科学逻辑学研讨会。
1994年,空间物理学系与无线电信息工程学系合并,成立电子信息学学院。
1995年,武汉大学成立新闻学院;同年,成为首批进入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1996年,成立旅游学院、律师进修学院、哲学学院。
1997年,成立文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化学学院。
1998年,成立历史文化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
1999年,院系重组,由16个学院、3个直属系改组为9大学院,即人文科学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与其周边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2001年2月13日,正式进入中国“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名单。
折叠编辑本段办学条件
折叠院系设置
截至2015年9月,武汉大学共有四个校区,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5个学院(系),开设有124个本科专业。
校区学部分布:文理学部(即原武汉大学校区)、工学部(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信息学部(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医学部(原湖北医科大学)
学部 | 下属院系 |
---|---|
人文科学学部 | 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学院、国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学系 |
社会科学学部 | 信息管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教育学院、社会学系 |
工学部 | 水利水电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
理学部 | 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信息科学学部 | 计算机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国际软件学院、测绘学院、印刷与包装系 |
医学部 | 基础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HOPE护理学院、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医学职业技术学院 |
折叠师资力量
截至2015年9月,武汉大学共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700余人,有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10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2人次“973项目”(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6位“863项目”计划领域专家、5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43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68位长江学者特聘及讲座教授、39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共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3个。[1][4]
折叠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9月,武汉大学共有5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共覆盖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6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拥有42个博士后流动站。
截至2014年4月,武汉大学共有43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48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含临床医学、口腔医学2个专业学位博士和47个自设博士专业),58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342个(含31个专业硕士学位和62个自设硕士专业)。
2013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科评估中,武汉大学4个一级学科排名中国第一,总数排名中国第6位;9个学科排名中国前三位、14个一级学科排名中国前五位、23个一级学科排名中国前十位。2013年,武汉大学11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基础科学指标)排行世界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世界前100名,排名第97位。[5]
-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5个,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生物学、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国家重点学科(17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金融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分析化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下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口腔基础医学、社会保障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法语语言文学、空间物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6]
哲学 |
生态学 | 应用经济学 | 力学 |
法学 | 机械工程 |
政治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社会学 | 电气工程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教育学 |
建筑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土木工程 |
外国语言文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新闻传播学 |
城乡规划学 | 考古学 | 软件工程 | 中国史 | 基础医学 |
世界史 |
临床医学 |
数学 | 口腔医学 |
物理学 |
药学 |
化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地理学 | 工商管理 |
地球物理学 | 公共管理 |
- 学位点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2个):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统计学、机械工程、城乡规划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折叠教学建设
截至2015年1月,武汉大学共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5门、省级精品课程95门;国家级特色专业28个、湖北省品牌专业1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
- 质量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28个):国际经济与贸易、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历史学、物理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思想政治教育、法语、法学、新闻学、信息安全、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口腔医学、哲学、汉语言文学、化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图书馆学、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经济学、生物技术
湖北省品牌专业(14个):信息安全、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新闻学、法学、图书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物理学、口腔医学、水利水电工程、测绘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生物学、经济管理、化学、新闻传播学、物理、图书情报、电工电子、水利水电工程、测绘
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2个,包括9个国家级):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工程训练中心、机械、力学、基础医学、法学、临床技能、环境科学与工程、艺术与设计、药学、中国语言文学、遥感信息工程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电力生产过程、网络安全
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网络安全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
文科:历史学、哲学[7]
理科: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科学
序号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批准年份 |
---|---|---|---|
1 | 信息化测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李建成 | 2007 |
2 | 国际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实验班 | 邹恒甫、邹薇 | 2007 |
3 | 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陈伟 | 2008 |
4 | 生命科学与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王建波 | 2008 |
5 | 理论经济学高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验区 | 曾国安 | 2008 |
6 | 多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王瀚东 | 2009 |
参考资料: |
- 教学成果
2000年至2014年,武汉大学共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1项。其中,2001年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2005年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2009年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2014年一等奖3项、二等奖。[8]
折叠对外交流
截至2015年9月,武汉大学共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多伦多大学等45个国家和地区的415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于2012年与美国杜克大学在江苏省昆山市合作创办昆山杜克大学,该校每年接待来访外宾2500人次,聘请约百名外国专家长期在校任教,每年举行国际学术会议30余场。
匹兹堡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等国外高校共建了四所孔子学院。
对法交流是武汉大学国际合作交流的特色和优势,学校与法国三十几所高校建立了学术关系,被希拉克总统称为“中法合作的典范”。武汉大学先后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美国2009年4月,武汉大学建立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基地覆盖亚洲、欧洲、大洋洲、美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完成“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库暨汉语一二三”网站、“汉语应用文写作软件”、“汉语HSK考试学习卡”等教学产品,部分产品参加了全球孔子学院教育资源和其他展览。
折叠编辑本段学术研究
折叠科研机构
截至2015年9月,武汉大学共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6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5个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3个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3个):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协同)、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牵头)
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软件工程、测绘遥感信息工程、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病毒学(联合)、杂交水稻(共建)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多媒体软件、国家卫星定位系统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湖北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武汉大气遥感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个):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植物发育生物学、口腔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地理信息系统、人工微结构、水力机械过渡过程、生物医学分析化学、水工岩石力学、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有机硅化合物及材料、建筑物检测与加固、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时空数据智能获取技术与应用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环境法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折叠科研成果
2010年至2013年,武汉大学归一化影响因子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38倍,篇均被引次数达到16.8次,超过同期斯坦福大学化学领域的表现(该校化学领域影响因子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8倍,篇均被引12.1次);自主创新方面,新增主持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3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1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1项,新增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43项。[9]
折叠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12月,武汉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达1569万余册;印刷型文献共698万册,其中图书582万册,报刊合订本94万册,声像缩微资料22万件;2014年订购各类文献数据库455个,中外文电子书刊达871万册,其中电子图书741万册,电子期刊130万册;图书馆藏有古籍20余万册,有300多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61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 学术期刊
折叠编辑本段文化传统
折叠校名
武汉大学之前的名字是“国立武汉大学”(1928年)。旧时汉语的书写顺序是从右向左,所以按如今的从左到右的习惯就成了“学大汉,武立国”,读来慷慨大气,意味深长,甚是巧妙。“学大汉武立国”这一绝妙的巧合是武大教授,兼副校长吴于廑于1950年首先提出的。关于“学大汉武立国”的理解一般有两种。“学大汉,武立国”即像汉朝那样以武立国,使人想到那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迈宣言。另一种就是把“大汉武”连起来就成了“像汉武帝那样立国”,汉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自不必说。
折叠校徽
折叠校训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1993年,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该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该校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义,又体现了该校的历史纵深与校风延续。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概言之,武汉大学校训的整体含义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折叠校歌
武汉大学校歌
作词:珞宣 谱曲:陈国权(1998年所征集)
东湖之滨,珞珈山上,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
百年沧桑,弘毅自强,根深叶茂育桃李,满园芬芳。
啊,美丽的珞珈山,多少雄鹰竞翱翔。
扬帆长江,奔向海洋,这是我们成长的地方。
德业并进,求是拓新,大同寰宇向未来,我创辉煌。
啊,心中的珞珈山,今朝多磨砺,明日作栋梁。
折叠编辑本段校园环境
武汉大学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传承了近百年的优秀历史建筑和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校内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樱花
樱花城堡、樱花大道、樱顶、珞珈广场等相关景点。每年春季3月中旬,樱花盛开的时候,武汉大学校园都会吸引全国数百万游客前来赏花。校园内有种子植物120科、558属、800多种,其中属于珍稀濒危的植物有11科17种,古树名木13株;此外,还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花卉、药用植物和岩生植物,如盘龙参、紫芝、海金沙、金鸡菌、挖耳草、江南毛莨等,珞珈山被誉为全国树木园。拥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的武汉大学校园是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
武汉大学校园以樱花最为闻名,有- 建筑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内中西合璧的宫殿式早期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一批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宋卿体育馆、樱园老斋舍、老图书馆、理学楼、半山庐、十八栋。武汉大学法学大楼、经管大楼、外语大楼等标志性建筑群气势雄伟,新老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武汉大学校园内先后建有“六一纪念亭”、“闻一多先生纪念塑像”、“鲲鹏展翅”、“李达塑像”、“爱因斯坦塑像”、“阿兰·佩雷菲特塑像”、“李四光塑像”、“王世杰塑像”、“孔子铜像”等人文景观。
折叠编辑本段学校领导
折叠编辑本段知名校友
截至2015年9月,武汉大学共培养4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两院院士100余人。
姓名 | 备注 |
---|---|
杨小凯 | 经济学家,1982年被武汉大学聘为助教、讲师,两次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2002年和2003年) |
黄进 | 国际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
袁浚 | 中国体育教育家,1934和1946年武大聘为教授,体育、卫生主任 |
胡庶华 | 教育家,曾任武汉大学总务长兼教授 |
姓名 |
备注 |
---|---|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
|
中国华电党组成员、总经理 |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 |
|
中国华能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
|
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
|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
|
中国国电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
|
雷军 | 小米科技创始人,金山软件董事长 |
陈东升 |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
知名校友参考资料:
- 参考资料: